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的静谧一角,费若秋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窗外,秋叶飘零,映衬着她专注的侧脸,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正在研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竟是曾经在国际剑坛叱咤风云的职业击剑运动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黄金期急流勇退,我的回答很简单:剑道虽窄,人生却很宽广。”费若秋微笑着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在体育世家的她,从小就被父亲送到当地击剑俱乐部学习。“最初只是觉得穿着击剑服很酷,没想到一练就是十五年。”
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惊人天赋,16岁入选国家青年队,18岁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铜牌,2018年,费若秋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赴法训练,加入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击剑队。
“法国是击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训练氛围和理念非常先进。”费若秋回忆道,“每天清晨沿着塞纳河跑步,上午进行技术训练,下午参加实战对抗,晚上学习法语,那段时间虽然辛苦,却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认识。”
在法期间,费若秋参加了数十场国际赛事,最好的世界排名达到第27位,2021年,她在世界杯赛场上击败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三的意大利名将艾丽莎·迪·弗朗西斯卡,爆出当届比赛最大冷门。
2022年,正处于运动生涯上升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暂别赛场,申请赴美留学。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费若秋解释道,“在一次国际比赛中,我结识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心理学教授约翰逊博士,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他问我:‘除了击剑,你是谁?’这个问题让我彻夜未眠。”
那次对话成为费若秋人生的转折点,她开始思考运动员身份之外的自我价值,意识到自己对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有着浓厚兴趣。
“击剑教会我战略思维和快速决策能力,这些在学术领域同样重要。”费若秋说,“在剑道上,你需要在百分之几秒内做出判断;在国际关系中,决策同样需要精准和果断,只是时间尺度不同。”
申请过程并不轻松,在保持训练和比赛的同时,她需要准备托福和GRE考试,撰写个人陈述,收集推荐信。“那段时间,我经常在训练结束后熬夜学习到凌晨,队友们都觉得我疯了,但我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2023年秋天,费若秋如愿以偿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
从专业运动员到大龄留学生,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费若秋坦言,“学术写作对我来说是全新领域,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引经据典,而我却常常不知所措。”
运动员的坚韧品质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她将训练中的纪律性应用到学习中,每天严格规划时间:早晨6点起床阅读,上午上课,下午图书馆自习,晚上参加学术讨论或校园活动。
“击剑和学术有惊人相似之处。”费若秋说,“无论是准备一场比赛还是一篇论文,都需要充分调研、制定策略、反复练习和及时调整。”
有趣的是,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击剑运动,她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击剑俱乐部,每周指导热爱击剑的同学们。“教学相长,教别人击剑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理解,同时也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在法国训练、美国求学的经历,让费若秋对东西方体育和教育体系差异有着独到见解。
“欧洲体育训练更注重个人特点和创造力,美国则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中国运动员的纪律性和刻苦精神则是无与伦比的。”费若秋分析道,“每种模式都有优势,未来中国体育发展可以借鉴多元化的经验。”
她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正是“国际体育外交”,探讨体育如何促进国家间交流与合作。“体育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能够跨越政治和文化分歧,搭建沟通桥梁,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例证。”
费若秋特别关注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击剑在国际赛场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青少年培训和大众普及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我希望将来能在这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及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规划:完成哥大学业后,她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仍是体育与国际关系交叉领域。
“短期目标是毕业后在国际体育组织实习,比如国际奥委会或国际击剑联合会。”费若秋透露,“长远来看,我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她正在筹划一个旨在促进中美青少年体育交流的非营利项目,计划邀请美国击剑少年到中国训练比赛,同时组织中国年轻运动员赴美体验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体育曾经给我机会看世界,现在我希望通过体育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费若秋说。
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系的教室里,费若秋正在准备关于“体育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的课堂报告,她熟练地切换着中英文,引用数据和研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专注地听着这位前职业运动员的见解。
“很多人认为运动员转型困难,但我认为运动生涯赋予我们的品质——毅力、专注、应对压力的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财富。”费若秋说,“剑道只有14米长,但它却带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窗外,纽约城的灯火渐次亮起,照亮了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从击剑馆到图书馆,从运动员到学者,费若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体育人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