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因直升机事故不幸离世,全球无数球迷陷入悲痛,这场悲剧竟成为部分投机者眼中的“商机”,运动鞋市场再度掀起一股借科比纪念产品炒作价格的狂潮,原价千余元的球鞋被炒至数万元,引发公众愤慨,有批评者直言:“这与疫情期间囤积口罩发国难财的无耻行径如出一辙!”
科比球鞋炒作风波:从纪念到暴利
科比生前代言的签名球鞋系列,尤其是限量款和复刻版本,长期以来在二级市场备受追捧,但其离世后,这类商品的价格呈现爆炸式增长,以2024年复刻的“黑曼巴”主题球鞋为例,发售价为1399元,短短数月内被炒至2万元以上,部分特殊配色甚至突破5万元大关。
炒鞋者通过垄断货源、虚假交易、社交媒体炒作等手段哄抬价格,某球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科比相关产品的交易量在其忌日前后激增300%,且均价涨幅远超其他球星系列,一名资深鞋贩坦言:“科比的离世让他的鞋成了‘绝版信仰’,利润比黄金还稳。”
公众愤怒:与“发国难财”类比引共鸣
这种利用悲剧牟利的行为迅速点燃舆论怒火,许多球迷在社交平台发文谴责:“你们和当年囤口罩、抬价卖消毒液的人有什么区别?都是吃人血馒头!” 2020年疫情初期,部分商家囤积医疗物资并高价出售,被官方定性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涉事者均遭法律严惩。
网友“Lakers Forever”评论道:“科比代表拼搏与热爱,而这些炒鞋者却玷污了他的精神,他们不在乎纪念,只在乎钞票。”此类批评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纪念沦为生意,社会道德底线何在?

产业链剖析:资本、平台与投机者的共谋
炒鞋并非孤立现象,其背后是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品牌方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性;交易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和竞价机制助推价格泡沫;投机资本入场扫货,利用金融杠杆放大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甚至推出“球鞋期货”,允许买家交易尚未到手的商品,进一步加剧风险,金融分析师李明指出:“炒鞋已从亚文化消费异化为金融游戏,而科比这类标志性人物的离世,成了投机者最好的炒作题材。”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困境
尽管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近年多次整治炒鞋乱象,但法律层面仍存在盲区,球鞋作为普通商品,其定价机制受市场调节,除非涉及欺诈或垄断,否则难以直接定性违法,从道德视角看,利用公众情感痛点牟利,无疑挑战了社会价值观。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文强调:“借社会悲剧炒作商品价格,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践踏公序良俗。”部分律师建议,可参照《价格法》中对“哄抬价格”的界定,对情节严重者追究责任。
球迷呼声:回归纪念本质
真正的科比粉丝正在用行动抵制炒鞋,一些民间团体发起“穿科比的鞋,走自己的路”活动,鼓励球迷分享旧鞋故事,而非追逐天价新品,留学生王磊说:“我穿着2012年买的科比战靴走了半个地球,鞋底磨平了,但记忆不会,炒鞋者永远不懂这种感情。”
部分品牌方也开始反思,有报道称,某运动品牌计划扩大科比系列产能,以平抑价格,但此举是否会影响品牌的“稀缺性策略”,尚待观察。
全球视野:球星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科比并非唯一被消费的已故巨星,从迈克尔·杰克到迭戈·马拉多纳,名人的遗产常面临商业化与过度开发的矛盾,欧美国家已有“名人形象权”立法,限制他人未经许可使用逝者姓名、肖像牟利,加州法律规定,逝者形象权可继承至死后70年。

反观国内,相关立法仍不完善,文化学者刘瑜认为:“我们需建立更完善的机制,让纪念成为文化的延续,而非投机者的狂欢。”
科比·布莱恩特的传奇,本应激励一代人追求卓越与坚韧,但当球鞋成为投机符号,当纪念被标上天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公平的市场,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抵制炒鞋乱象,不仅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更是守护那份始于热爱、归于初心的体育精神,正如一位球迷所言:“巨星陨落,不该是贪婪的狂欢,而是反思的起点。”